在电诊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之前有胆结石,你帮我好好看看长大了没有……”
一般情况下胆结石这种常见病检查对于电诊科医生来说算是基本功了,但是总有一些结石让她们找得怀疑人生,有时患者拿出了之前的检查报告,那结石真的是又大又圆,为啥现在检查却又看不到了呢?
相信很多人也有过这种疑惑,结石是否真的无影无踪了?难道初次诊断有误?还是后续检查有所遗漏?其实,从传统医学理解来说,一旦胆囊结石形成,它们很少会自然消失,往往会随时间增长而变大,并且保守疗法效果有限。所以,这里就要引入一个较为特别的概念——药物性胆囊结石。
药物性胆囊结石,它的形成往往与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这类药物主要是头孢曲松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它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头孢曲松钠在体内不能被分解代谢,绝大部分经肾脏排出,剩下的小部分随胆汁一起排出。正常情况下,在饮食前,人体胆汁大部分储存于胆囊内,在进食后随着胆囊收缩逐渐排出。但由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且饮食以清淡为主,故胆汁排出减少,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无法排出的头孢曲松钠在胆汁中的浓度逐渐增高,超过饱和度之后,它就与胆汁中的钙盐成分结合,形成所谓的“胆囊结石”。
如果在此时进行超声检查,就能发现胆囊腔内有强回声团存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结石”。但随着患者出院后药物停用,胆汁内头孢曲松钠浓度的减低,之前与钙盐结合的头孢曲松钠又重新溶解,加之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胆囊的排空功能也逐步恢复,此时头孢曲松钠随胆汁排出,胆囊腔内的强回声团亦随之消失,也就出现了之前提到的那些找不到的胆囊结石。
因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患双方要及时进行沟通,了解是否服用头孢曲松等药物。发现胆囊结石时,尤其是儿童,要考虑到药物性假性结石的可能,如无法排除药物性假性结石的患者,近期应谨遵医嘱进行复检,很有可能会自行消退哦,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林英慧)
初 审:王 杰
复 审:刘 艳
终 审:贺 晓
总监制:张世禹
来 源:敦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