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冬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时间:2025-02-07 来源:敦化视界

冬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为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现将几种常见冬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与大家分享。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季节性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和乙型。

流感的症状: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畏寒、咳嗽等,亦可出现呕吐和腹泻。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存在差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的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

新冠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肺炎相关表现,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致病生物。

主要症状: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

传播途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可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至8天(平均4~5天),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呼吸道排泌病毒时间持续7~10天。

RSV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其容易感染此病毒。

五、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肠炎在冬春季节高发,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有人传人传播,比如接触了感染者或者其排泄物等;也可经食物传播,比如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还能经水传播,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源就可能被感染。

感染诺如病毒后,常见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泻多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轻度发热、头痛、寒颤、肌肉痛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很容易引发聚集性疫情,不过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数感染者预后较好,通常症状持续时间平均是2~3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恢复期会较慢,少数病例仍可发展成为重症,甚至死亡。

冬春季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在冬春季传染病防控中很重要,是预防传染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比如流感疫苗可防流感,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接种后能降感染风险;符合接种条件的朋友要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及加强免疫,筑牢健康防线。

(二)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可阻断传染病传播途径。要勤洗手,外出归来、饭前便后等情况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认真清洗,避免病菌经手传播致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衣物遮挡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病菌。同时,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口,防止病菌入侵,坚持做好这些小习惯,对预防冬春季传染病作用大。

(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传染病入侵。要合理膳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食物及新鲜果蔬等,保证营养;适量运动,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充足休息,保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致抵抗力下降。养成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才能应对传染病威胁。

(四)室内通风与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很重要,每天依天气情况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户外空气质量好时早中晚可通风,差时适当减少频次和时间,通风注意保暖。同时要做好室内清洁,常打扫、擦拭,对物品阳光暴晒消毒,对重点部位用消毒剂消毒,以减少病菌滋生传播,营造健康室内环境,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在冬春季传染病高发时,建议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如商场、影院、室内游乐场等。若必须前往,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与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回来后及时洗手,保护好自己免受传染病侵害。(王祥欧)

初 审:王 杰

复 审:刘 艳

终 审:贺 晓

总监制:张世禹

来 源:敦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