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见过中风患者艰难地尝试站立,或老人因害怕摔倒而拒绝独自行走?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康复医学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平衡功能重建。
平衡不仅是站立不摔倒的能力,更是人体感觉系统、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系统精密协作的结果。康复过程中的平衡问题多由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肌肉骨骼问题(如骨折、关节炎)或内耳疾病(如耳石症)等引起,不仅会增加患者跌倒风险,影响其移动能力,还会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患者自信心下降、恐惧活动。
保持“平衡”的三大支柱:
1.感觉输入:视觉、前庭觉(内耳平衡器)、本体感觉(关节肌肉的位置觉)如同三个传感器,任一系统损伤(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本体觉减退)都会引发“平衡警报”。
2.中枢整合:小脑是“平衡指挥官”,若因脑卒中受损,即使肌肉力量正常,也可能出现“醉酒样步态”。
3.运动输出:肌肉力量与反应速度决定能否及时调整姿势,例如髋关节周围肌群薄弱易导致侧向跌倒。
平衡评定是康复过程的重要环节,具体如下:
1.观察法:观察患者在静态(如站立)和动态(如行走、起坐等)状态下的平衡表现,看有无摇晃、倾倒等。
2.量表评定:常用Berg平衡量表,含从坐到站、站立等14个项目,按0-4分评分,总分56分,分数越低平衡越差;还有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估坐位和站位平衡,共14分。
3.仪器评定:用平衡测试仪,精确测量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速度等参数,客观定量评估平衡功能。
在康复中处理平衡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改善肌肉力量,加强核心肌群、下肢力量训练,像平板支撑、深蹲等动作能增强稳定性;其次进行平衡训练,先从静态平衡开始,如双脚并拢站立,再过渡到动态平衡,如单腿站立、走直线等;还可借助辅助器具,如助行器、拐杖、平衡杠等,保障安全。另外,针对神经系统问题,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提升本体感觉和视觉、前庭觉的协调能力。
训练中的“反直觉”策略。减少视觉依赖——闭眼训练(如闭眼单腿站)可强制强化本体感觉;制造可控混乱——平衡垫上的抛接球练习,通过分散注意力模拟真实生活场景;预判性训练——治疗师突然轻推患者肩膀,锻炼应急平衡反应(需设置保护措施)。
平衡功能的康复,是一场身体与大脑的“重新对话”,它需要患者的坚持、家属的鼓励,更离不开康复团队个性化方案的打磨。随着外骨骼机器人、AI平衡评估系统等技术的普及,未来我们或许能像“升级电脑系统”一样精准修复平衡缺陷。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掌握平衡问题的评估与训练方法,永远是走向稳健人生的第一步,战胜摇晃,才能走得远。(王迪)
初 审:王 杰
复 审:刘 艳
终 审:贺 晓
总监制:张世禹
来 源:敦化市中医院